63年不食油盐的觉定法师:曾割肉救母,凭一己之力自费建庙_释觉_生活_陈多兴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,我们常常被物质欲望所牵引,似乎内心的宁静变得愈发遥不可及。然而,有一位高僧选择了与世俗生活截然不同的道路——他已经63年不食油盐,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。释觉定,这位来自安徽金龙山的苦行僧,年轻时曾为母亲的健康割肉喂母,而当寺庙被毁时,他勇敢地自费重建寺庙。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?

皈依佛门与为母割肉

1935年,陈多兴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,童年时光无忧无虑,生活安稳幸福。年幼的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向往,特别是有一天冬天的午后,一位云游的僧人经过他家。那僧人身披长袍,气质洒脱,令小陈多兴心生向往。僧人瞥见他,微笑着对他说:“小子,你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慧根,适合出家。”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陈多兴的心中,也在他内心播下了信仰的种子。

展开剩余83%

不久后,年仅14岁的陈多兴便决定剃发出家,开始了他的佛教修行生涯。师父十分理解并支持他的决定,赐名“释觉定”。然而,尽管他已经剃发出家,世俗的牵绊依然没有消失。此时,父亲的健康急剧恶化,母亲也因长期劳累而患病。于是,释觉定白天专心修行,晚上回家照顾母亲。那段日子里,他常常一边诵经,一边为母亲煎药,并四处寻找名医给母亲治疗。尽管如此,母亲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,这让他心急如焚。

他听闻了古老的“割股疗亲”的传说,便毅然决然地决定用自己的肉体来救母。他割下自己大腿内侧的一块肉,熬成汤喂给母亲。让他没想到的是,母亲的病情开始逐渐好转。这件事在乡邻间传开,大家纷纷感叹,这是陈多兴的孝心感动了上天,也让他更加坚信佛法的力量。

独自修行与受“菩萨托梦”的启示

随着母亲病情的好转,释觉定决定脱离世俗,开始专心修行。他离开家乡,来到深山中的寺庙隐居,那片青翠的山脉和潺潺流水成为了他灵魂的栖息地。白天,他在山中打坐,夜晚则在烛光下诵经,内心逐渐找到了宁静与安慰。

然而,孤独的修行生活并不如意,环境的艰苦与单调的饮食常让他感到乏味。寒风刺骨的冬天里,日常食物仅有几根蔬菜和清水。即便如此,释觉定依旧坚持信念,心中默念佛陀的教诲:“苦行是一种锻炼,是通往解脱之路的必经之路。”他反思过去,思索未来,体悟着生活的真谛。

有一天夜晚,释觉定在山中打坐时昏昏欲睡,忽然做了一个神秘的梦。梦中,观音菩萨面带慈祥的微笑,温暖的眼神如春风般轻柔。菩萨告诉他,金龙山需要重建寺庙,以便传承佛法,普渡众生。梦醒后,释觉定感到心灵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所驱动。此刻,他似乎明白了自己未来的方向,这个梦境成为了他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。

他决心将自己毕生所学与所信奉的佛教精神结合起来,努力重建金龙山的寺庙。对释觉定而言,重建寺庙不仅是个人的信仰实现,更是为了那些渴望心灵寄托的众生。1979年,他开始着手自费重建寺庙,计划逐渐成形。然而,重建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工程,不可能依靠个人之力完成。释觉定开始动员周围的村民参与其中,并亲自帮助搬运建筑材料。随着工作的推进,寺庙的轮廓逐渐清晰,墙体坚固,佛像逐步雕刻成型。

63年不吃油盐

释觉定最令人钦佩的,是他坚守简朴饮食的生活方式。作为一位苦行僧,他已经63年不食油盐,饮食极为简单清淡。每天,他只吃一顿饭,主食是清水煮熟的蔬菜,没有油盐调味,完全没有任何奢侈与享受。生活的极简不仅是为了身体的健康,更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心灵的净化。

在释觉定看来,物质的奢华与享乐只会干扰内心的平静,而舍弃世俗的欲望,才能真正体悟佛法的深邃。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简单,却让他在修行中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满足和快乐。他常常与信徒分享自己的修行经历,强调精神世界的富足远比物质享受更为重要。释觉定的修行不止于自我超越,更在于关爱他人、服务社会。

有一次,一位村民因病卧床不起,释觉定毫不犹豫地前去探望。他并没有带去昂贵的礼物,而是亲手煮了一锅药汤,亲自送到病人床前。村民深受感动,泪水涌上眼眶,心中对释觉定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。释觉定微微一笑,心中默念着:“愿所有众生远离痛苦,获得安宁。”这种简单纯粹的信念正是释觉定一生修行的核心。

结语

释觉定的一生犹如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,他从一位普通的少年成长为德高望重的苦行僧。在重建寺庙的过程中,他不仅找到了自己内心的信仰与升华,更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奉献,凝聚了社区的力量,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。释觉定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初心、坚守信念,保持内心的宁静。

他的慈悲与奉献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,也证明了真正的修行并非外在的表现,而是内心的坚持与对他人的关爱。释觉定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,指引着我们在生活的迷雾中找到方向。

参考资料

- 大山里老和尚割股救母 一生不食油盐 —— 新浪网

发布于:天津市